中华帝国为了推广国债举办的国宴还算是成功,前后一共卖出去超过千万圆的国债,而这就也代表着财政部今年度的财政收入多了一千万,足以有效缓解目前中华帝国的财政困境。

这钱刚到呢,军方以及内阁各部就是频繁出入财务部,有的人甚至直接找上了齐宣浩的私宅,为的就是从财政部手中拿到经费。

也有些人走上层渠道,比如说直接去找帝国皇帝林哲去诉苦,而每当这个时候,林哲总是会说同意,必定会敦促财务部那边尽快拨款,但实际上林哲往往是把这些请款的报告批上千篇一律的批示,那就是:转财务部阅。

而这几个字往往就代表着把决定权交给了财务部,财政宽松可以拨款,财政紧张的话则是缓一缓。

很少有人能够获得‘着财务部办’之类的批示,因为只有这种明确让财务部办理的批示才能够让齐宣浩松口,从紧张万分的财政中挤出一部分来。

所以到头来他们还是得找齐宣浩!

不过齐宣浩虽然并出任财务部大臣以来虽然经常被同僚弹劾,甚至一度有人凑请督察院对齐宣浩进行调3≌,查,不过他能够稳稳当当的继续做着这个位置自然是有着他的手段。

他的手段是什么?

一方面是进行开源,整顿满清时代的落后税赋体系,并建立全新的、高效的征税体系,如今遍布每一个地方的独立财物部门,比如县级的财务科、府、州级的财物处。省级的财务厅,这些部门虽然表面上归属当地府县机构。但却是接受财务部的直属领导,当地府县的主官是没有权力对财务系统的运转指手画脚的。对于地方府县而言,只要每年他们从当地的财务部门能够拿到额定份额的税收分配,那么他们也是懒得管财务部的人怎么征税,收多少税。

另外海关总司也是归属财务部管辖,而当代采取全西式管理,聘请了大量洋人任职的海关总司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最高效、同时最廉洁的行政机构。

而这些都是财务部的政绩,而财务部的政绩也就是他齐宣浩的政绩。

除了固有的政绩外,齐宣浩能够深得林哲信任,把诸多弹劾他的密折留中不发。驳回司法部要求对财务部多名高级官员立案调查的提案,这就和齐宣浩的另外一项本事有关了。

这本事是什么?

两个字:抠门!

这个人可是把教育部里给那些留学生的生活费都敢扣下,其他部门的基本也是能扣就口,1858年已经过去一半了,很多部门连半数办公经费都没能拿到手。

当然了,这个抠门也是被逼的,而且还是林哲默认,甚至是暗地里指示的,因为现在战争期间军费实在太紧张。在夏税以及秋税没能征收到之前,只能依靠商税为主,再服役其他零星收入,这钱也就不够用了。

光光是上半年。军费已经是累积支出了约四千万,几乎把上半年的财政收入以及去年的部分留存全部榨干净了。

手里头没钱的齐宣浩自然也就无法给其他部门支付太多的经费,所以是能扣就扣!

也正是因为齐宣浩大规模的扣留其他部门的办公经费。如此才导致了众多官员一股脑的弹劾他。

对于一个政权而言,尤其是新生并且还处于战争期间的政权而言。那是多少钱都不够花的,五千万财政收入不够。一亿财政收入也不够,但是在不管怎么样都不够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政权的稳定运转,战争的持续紧张,这就非常考验齐宣浩的理财能力了。

拆东墙补西墙是必须的,用各种借口扣留经费也是必须的。

而齐宣浩虽然总体而言并不算什么理财大家,更不是什么经济学家之类的,但是他尽心尽力下,总算还能让帝国财政勉强维持下去,不至于彻底破产。

而这就已经足以体现他的能力,并让林哲继续重用他了。